人到中年细看“朝三暮四”的故事出处,发现藏着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虽然大家对朝三暮四这个成语非常熟悉,但知常容还是先将这个故事重新复述一遍,这是方便接下来详细分析。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首先场景设计的背景是宋国,为什么老拿宋国人来说事,这里是有重要文化背景在的。《韩非子为什么让宋国的农夫成为守株待兔的主角?背后有何深意? 》中有讲述,这里就不展开了。
狙就是猴子,这个宋人很懂猴子的心态,猴子也很懂人,双方都很了解,但是出现粮食危机了,宋人就希望减少粮食供应以实现粮食平衡。
https://p5.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5a01c8a65af248f6abbdf5ef2fee2bba
宋人很担心猴子会反抗,他先对猴子说:我给你们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了吗?猴子很气愤。
他见猴子气愤了就改口说那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猴子都表示同意。
我小时候读这个故事觉得这些猴子真笨,早上三颗晚上四颗与早上四颗晚上三颗不是一样吗?都是总数七颗。
直到现在,已经到中年的我重新再细看这个故事,才明白假如年轻时就懂这个故事的道理,估计会少碰一些壁,也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压力,因为这里面有做事的大智慧。
接下来就细说了。
h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1be133db0b9040358305190589fa2b14
我们看“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将目光全集中到猴子身上,还在嘲笑那些猴子,事实上我们忽略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才是真正的主解,就是这个宋人。
我想提一个问题:如果领导让你降低工资,你愿意吗?
我估计能举手同意的应该是少数,大多数人肯定是不同意的,这意味着自己的利益受损了。
宋人搞定猴子的事情实际上就是让猴子很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利益受损。
文章一开头就讲得很清楚,宋人是很懂得猴子心态的。
第一步铺垫,抛出议题朝3暮4。
猴子反对的原因肯定是和原来的食物数量进行比较,朝3暮4这个数量肯定是少了,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抗争,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要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此时猴子的焦点就已经从恢复原来食物数量的预期变成争取获得多一点食物。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d37b9640e3334d43a7218f7df127d6d5
争取获得多一点食物就代表能争取多一点利益,虽然他们在闹,但实际上他们的预期已经在降低,这一点很关键。
他们很明显地感受到食物减少应该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是一个不可逆的,这是猴子潜意识中的感受。如果宋人真的一颗都不给,猴子也没有办法。
猴子离不开宋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前提。
第二步接纳猴子的反抗,提出第二种方案。
宋人改口说那就朝4暮3,猴子为什么都很开心吗?为什么我们觉得这很傻?
猴子开心的理由有2点:
1、自己的反抗有效了,主人接纳自己的反抗,这一点很有成就感。为什么有成就感,因为突显了自己的地位,自己说话也是有力量的。这就是自我满足感。
2、主人改变主意了,我们团结的力量足以改变主人的想法,从原来的朝3暮4变成朝4暮3,早上的供应增加了,变多了,我们赢了。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10069e7040584d5c9d3b69201250d15d
此时猴子的心态发生三层变化,第一层是当宋人抛出第一方案时,猴子气愤食物供应的减少,这是和原来比对得出的。
第二层的心态很自然就变成我们一定要抗争,争取更多的利益,此时的焦点已经从争取和原来食物供应的方案简化成我们必须要争取食物供应,争取成了舆论的焦点。
第三层的心态就是我们赢了,因为我们成功地让主人改变主意,出了第二个方案。此时的心态沉浸在赢了,却忘记他们是为了争取食物而努力。
宋人成功地转移焦点,将猴子们的焦点从食物转移到抗争上,然后他作出无成本的让步成功地解决这件事情。
这是不是一种领导力?我不知道,朋友们自己品味。
有人说那一开始说朝4暮3行不行,然后再改成朝3暮4行不行?肯定不行。
因为眼前的东西往往更受到关注,未来怎么样,对于猴子来说这不太重要。如果一开始朝4暮3,经过猴子抗争之后变成朝3暮4,猴子肯定不干了。
这摆明耍猴嘛,猴子们这么抗争,结果一开始反而变少了,肯定不干,会更激烈抗争,这事就没完没了。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847472aa13e14ad0b872189246796be1
有人说总数依旧没有变啊,这让我想起以前一些企业发工资的套路,有些企业喜欢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与年终奖合在一起发,这样造成的一种假象是年底钱好多。如果年终奖分到十二个月发,总工资量也没有变化,你觉得哪一种喜悦程度高呢?
《管子海王篇》中齐桓公对管仲说他想收房屋税,树木税,牲畜税,人口税。管仲对这些税收表示强烈反对,他说你收这些税就是会直接损害齐人的利益,他们会不爽的。
齐桓公说那怎么管理国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税收那肯定不行的。
管仲给出的意见是盐铁专营。所谓的盐铁专营就是将原来民间自行盐铁买卖由齐国国君控制,然后在原有盐铁的价格上再增加一点点,这一点点老百姓平时是感觉不出来贵的。
于是管仲给齐桓公算了一笔帐,你就算征人口税一年只能征三千万,现在改变盐铁税一年可以收六千万是双倍的价格。本质上就是将人口税分散了收,每天收一点点,而且收的是2倍,但齐民不觉得税重。
老百姓反觉得齐国税赋很轻,因为没有房屋税,树木税,牲畜税,人口税这些杂税。盐和铁因为只是贵一点点,他们会以为这是齐国富有消费水平高导致的,而不会有其他感觉。
因为盐和铁都是自己主动买的,买多少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齐国规定。
这是不是宋人的“朝三暮四”这种策略的变形应用呢?
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0857cfc89e6f4dd48efd224d9bd82e14
再比如实码卖60,或卖90再打七折卖,或者变成组团买就便宜点,比如组2人九折,组3人八折,组4人以上七折,哪一种效果更好?
这时我又想到常听到的一句话:原价999,现在只卖99元,这种效果与标价999元,再由顾客砍到99,或者让他们经过一番努力才能砍到99这个价格,你觉得哪种买到东西的顾客喜悦程度更高?
这中间的为人处世的智慧你学到了吗?
让别人通过主动参与获得因为参与得到一些利益或避免一些损失,与直接送给他们利益或损失他们利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总量是不变的,因为总量还是由你在控制。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的第18章长叹:.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现在18章这段话您明白了吗?宋人这种大智慧实际上是一种大伪,我将其分析给朋友们听,是让朋友们识别,而不是去应用。否则知常容就不是在解读《道德经》而是在聊《鬼谷子》了。
为什么老子会“反智”,相信朋友们也能感受一二,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最后一段话不应该出来,和前面你要表达的思想冲突,比较突兀,您再看看 韩非写寓言故事时,宋巳灭国。孔子祖籍为宋国,韩非用寓言故事批驳儒家思想,所以借用宋国宋人 人到中年细看“朝三暮四”的故事出处,发现藏着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古代套路是也,老子的反智就是对套路智巧而言吧 这是经典管理学 转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