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川历史名人遇上端午:苏轼秀恩爱 杜甫被赐衣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这一天,人们要食粽、拴五色丝线、佩香囊、兰汤沐浴等。在苏轼、杜甫、李调元等四川历史名人的作品中,也多次提到端午,为研究端午民俗提供形象而珍贵的资料。如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下“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足以看出当时端午浴兰祭祀的人山人海。
苏轼借端午秀恩爱
明朝端午浴芳兰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苏轼被贬至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浣溪沙·端午》送给她。词的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胭脂香粉随水布满了晴天的河面。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7a3tKgcqqWDp~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493642&x-signature=kmaoHCGhyk1FQ0Axmrs2mMZ%2Bj1c%3D
苏轼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苏轼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与佳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秀了一把好恩爱。
关于端午的词,苏轼写过不少。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苏轼到杭州担任知州,在此期间他爱游山玩水。端午节时他与友人游览了杭州名胜十三楼,在《南歌子·游赏》这首词作中,他写下了端午节时的各种赏心乐事。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杜甫写下端午赐衣习俗
李调元谈端午食粽
公元757年的端午节,受唐肃宗“恩荣”,45岁的杜甫再登仕途,官拜左拾遗。杜甫在《端午日赐衣》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诗中杜甫难掩激动,端午所赐的官服,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的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杜甫仕途坎坷,始终郁郁不得志,对于这个机会自然分外感恩。但很快,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唐肃宗,被贬到华洲。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关于端午的诗词,杜甫还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中有涉及。诗中写道:“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诗里也提及了端午赐衣习俗,可见唐代宫廷对于端午庆贺的重视。
端午食粽,由来已久,但因处于不同地区,口味也有差别。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明、清时期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红豆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蜀中三才子”、四川历史名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也曾提到过端午的粽子。书中写道,“端午为粽,以冬叶裹者曰灰粽、肉粽,置苏木条其中为红心。以竹叶裹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数月,剥而煎食,甚香。”过去岭南之人,端午吃的粽子多为肉粽。不过考虑到端午正值盛暑时节,人们对肥腻的肉粽很难产生兴趣,近代端午应节的粽子,多改为添加了碱水或硼砂的凉粽,口味清凉。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7a3tMlAtytVkJ~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493642&x-signature=th2p1OVMzPQPiScGmWCSuS1IAjE%3D
李调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