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榜样人物谭忆秋:道路“铁娘子”的“冰雪奇缘”
人物名片谭忆秋,民革黑龙江省委会常委、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建设环保委委员,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道路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也是我国道路学科首位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项荣誉于一身的女性科研工作者。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017f5163ad8547f197c912cf6f6b915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481260&x-signature=bAFEGza1mjYm5cTQ7NzbAoefaEc%3D
2019年1月8日对民革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院长谭忆秋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谭忆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荣誉证书的同时,她的获奖项目“寒区抗冰防滑功能型沥青路面应用技术与原位检测装置”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也正在“新国门第一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开展面层摊铺作业。
从1999年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毕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并于同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开始,谭忆秋开启了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以及我国道路学科一同成长的道路。
破解难题 让高寒路面不再生“冻疮”
沥青路面是我国高速公路的主流路面形式,占中国的高速公路95%以上。据谭忆秋介绍,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里程排名世界第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耐久性是其中的一个大问题。一般来说,沥青路面的寿命较短,维修费用会逐年增加,所以每年我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道路的维修和养护。”谭忆秋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虽然材料研发在一天天进步,施工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但人们却还不是很明确路面损坏的机理是什么。为破解这一难题,多年来,谭忆秋便专注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研究。
我国有4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位于寒区,占全国陆地面积40%多,特别是位于北方高寒地区的黑龙江,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居全国之首,路面服役温度在-40℃至75℃之间,温差达110℃以上。巨大的服役温差对道路路面性能有着极大的考验。
“要让沥青路面在这么大的温差中保持良好的服务状态,就需要满足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这两个路用性能的要求。”谭忆秋解释说,“但通过研究发现,这两种性能是相互冲突的,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不能同时提高。”
在东北长大的谭忆秋立志一定要攻破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矛盾,让北方的百姓也能拥有高质量的公路。
她做到了。谭忆秋创造性地实现了沥青材料低温粘、弹变形分离技术,将弹性变形和粘性流动变形分离开,提出了沥青路面结构-材料一体化设计理论与方法。该方法能够更科学可靠地兼顾和平衡沥青路面高、低温性能。就这样,沥青路面高、低温性能矛盾的难题被谭忆秋攻破了。
另一个就是路面冰雪附着问题。“我国 75%的地区处于冰雪影响区,这些地区易因路面冰雪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据谭忆秋介绍,解决路面冰雪问题的传统方法是撒融雪剂、人工扫雪和机械扫雪,但是这些方法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易造成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损坏,还可能会产生次生污染。
“当我们的手冻伤了,会赶快抹上冻疮膏,然后等新的皮肤生长出来,道路也是一样。”谭忆秋将路面的冰雪灾害问题比喻为路面“冻疮”,而道路抗冰雪预防性养护就是“冻疮膏”。
谭忆秋研发的高性能抗冰防滑路面技术,将一种自主研发的低冰点填料替代矿粉添加到沥青混合料中,在冬季冰雪条件下使路面具有“小雪可融、大雪不沾、抗滑安全、耐久可靠”功能,有效避免北方秋冬及初春时节路面“地穿甲”的形成,为行车安全提供了保障。
这一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使“新国门第一路”用上国产融雪新材料,每吨单价便宜了三分之一,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提供的“热力融雪道面技术”和“抗冰防滑路面技术”,实现了机场全天候无雪、无冰,保障了飞行安全。成果入选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和交通运输行业节能低碳重点推广技术,并广泛应用于我国16个省沥青路面建设中。如今,谭忆秋团队依然担负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融雪道面长期性能的监测与观测工作。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ef932b3f5d9c441d9dd74caa27ffbe6b~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481260&x-signature=%2F3UkqX4yUfntTOI0M8H3QyPDd1Y%3D
谭忆秋在冬季道路施工中。
不停钻研 每做一步都是一个里程碑
30年的不懈奋斗换来的是丰硕研究成果。谭忆秋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等各类奖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58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7项,主持和参与编制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7部。
而被誉为道路“铁娘子”和沥青届“五朵金花”之一的谭忆秋并不满足于这些成就。“五朵金花说的是我们这个行业女生少,能够在这个行业里取得成绩的自然就更少,所以‘五朵金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谭忆秋说。
凭着这股“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谭忆秋带领团队跋涉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川藏高原“无人区”,给雪域高原的百姓修一条“不怕晒”的小康路。那里气候酷寒恶劣,严重的高原反应,使谭忆秋常感到头如同快要炸开般疼痛,心慌气短,有时痛到全身被冷汗湿透。在“生命禁区”的艰难条件下,谭忆秋仍然带领她的团队按时、圆满地完成了川藏公路和拉萨机场公路沥青抗紫外老化技术的研究。她提出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材料的选用原则,为川藏公路以及拉萨机场的道面材料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纳入“民航机场沥青道面设计规范”中。这项工作结束了我国高海拔地区机场只能铺筑水泥跑道的历史。
走过高原,她还爬冰履雪。2008年南方各地传来雪灾的消息,谭忆秋和她的团队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因为冰冻严重,山路险峻,车上不了山,他们徒步走着去现场,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艰难爬行。从寒风最凛冽的旷野,到冰冻最严重的山巅,她深入抗灾一线,贵州、湖南、湖北、四川、河南,“不要再让冰雪阻挡人们回家的路”,谭忆秋和她的团队带着这样的信念不知疲倦地工作。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思考,谭忆秋在赶赴救灾路段的车上写出了一篇题为《“除冰”能否跑赢“结冰”——雪灾中的路面除冰技术》的文章,很快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及报刊转载。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谭忆秋受邀参加了长安街改造大修工程的方案论证和材料设计与评价。长安街的大修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而且不能中断交通,从前期的现场芯样采集、路面检测,到施工期间的现场摊铺、碾压,所有工作只能在每天的23点到早晨5:30这段时间进行。那段时间,谭忆秋和她的团队每天过着“黑白颠倒、饥饱无常”的生活。
经过连续奋战,长安街大修工程顺利竣工,保证了60年国庆阅兵和庆典的顺利完成,工程质量得到了业内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更令她欣慰的是,“10年后,长安街再次经受住了千军万马的检验。”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时,谭忆秋笑着和她的团队说。
“虽然苦,但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都会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这个职业的特点就是你每做一步,都是一个里程碑。我们大修过长安街,所以一提长安街我们就高兴;也修过很多高速公路,每当看到有车在跑,我们就会觉得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谭忆秋说。
履职为民 在交通扶贫的路上走得更远
回忆起当年选择道路学科作为研究方向,谭忆秋说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条路上走这么远。但是当她真正走上了这条道路,则选择了去热爱,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她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谭忆秋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只有有了路,人才能走过来,地区才能发达,一切才能繁荣起来。这个概念叫做‘交通成核’。”在工作中,谭忆秋走过很多艰苦的地方。有一次谭忆秋和团队到一个村屯去修路,见到一户人家生活得非常清贫。谭忆秋和团队的心里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给这家捐了很多钱。后来他们回去的时候,又去看了这家人:因为在公路两侧,他们做起了买卖,住上了大房子。就在那一个瞬间,谭忆秋突然觉得修路不单是一件工作,更是一件造福于人的好事。
“为大家做好事”的成就感激励她在交通扶贫的路上走得更远。为做好建设小康社会的“交通先行官”,谭忆秋组织师生背上沉重的仪器深入广西金秀,对当地路桥进行实地检测,排除安全隐患,还为当地政府进行交通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从金秀大瑶山回到了黑龙江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拜泉县,谭忆秋向交通运输部扶贫办申请建桥资金60余万元,为当地“同乐村”修建起哈工大第一座公益扶贫桥“哈工大桥”,去除了梗阻在拜泉县20余年的“断头路”,为当地1000余百姓解决交通出行难的问题。她还积极宣传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倡导更多的高校师生加入到交通扶贫大军中,发起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致力于为我国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架设安全求学的有形之桥。
2013年,谭忆秋正式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担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民革黑龙江省委会常委、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建设环保委委员。拥有多重身份的她把专业研究转化成提案建议,也用参政议政的调研成果指导她的科研和育人。她提出的《关于构建黑龙江省人才高地的建议》《关于加强黑龙江除冰雪技术的研发和产业扶植》等提案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她倡导并推动实施了民革党员中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沙龙活动,加大了不同学科科研的合作力度,积极促进黑龙江振兴的科技创新。
2021年,谭忆秋被评为第二届民革榜样人物,同年还荣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及“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谭忆秋倍感光荣。未来,作为一名一线科研工作者,她将勇闯创新“无人区”,带领团队在道路工程领域努力作出新的重大突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她甘当后辈科技创新人才的铺路石和领路人,为交通强国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她将继续履职为民,积极参政议政,助推当地发展。(李 筱 左洪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