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海归硕士……她们回乡创业成为种粮大户,听听女新农人的故事!
粮食稳,天下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国妇联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巾帼兴粮节粮”活动。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粮女状元、女能手、女大户,她们深耕沃野、辛勤劳作、种粮兴粮,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巾帼力量。种粮女状元、女能手、女大户都是谁?
跟小编一起去看看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Sib8lpvI2TDbdH~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254802&x-signature=HzGEzu6nEcQ09KRnAe2SZXE8VmA%3D
“种米姑娘”陈雨佳:种得好 卖得俏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6HlZh98RItpbz~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254802&x-signature=17A99P42j%2BtkJWnV7lYhrU%2F65lM%3D
5月9日,在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会议室里,销售经理陈雨佳正带着社员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他们正在商讨5月14日即将开展的合作社2022年第一场网络直播的具体细节。
“今年我们‘庄主认种’网络直播活动把研学和亲子游的元素加进来,让小朋友们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农家生活,同时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鸭等动物,增强小朋友的参与感。”陈雨佳说,希望这次能打出个开门红。
“庄主认种”是陈雨佳近年探索出的“订单农业”新模式,通过认购稻田的方式,邀请消费者到田间进行体验,这也让来到村子的消费者对“节粮兴粮”有了新的认知,同时把村里的“小菜园”延伸进来,让消费者不仅能“认田”还能种菜,使得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更喜欢走进乡村,‘庄主认种’让大米销售不再被动,春天就解决了一部分销售问题。而且村民知道自己的地已经被预定了,心里有底,也更有种地的信心。”陈雨佳介绍。
现在说起种田如数家珍的“种米姑娘”陈雨佳,多年前也是一位种田“门外汉”。2016年,她辞去宁安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职务,返乡创业,成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回忆起6年前的场景,陈雨佳感叹:“当时村子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传统的销售模式导致农产品滞销,好米没卖出好价格,也没打出好市场。”
辞职返乡后,陈雨佳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全国各地跑市场了解情况,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陈雨佳笑着告诉记者,她的母亲自2008年合作社成立伊始就一直在做绿色有机大米,种植基础非常好,她和母亲就像“接力棒”,母亲“种得好”,而她“卖得好”。
凭借自己的见识和创新思维,陈雨佳开始创新销售模式,但“新模式”的路也并不好走。
“毕竟我是学习体育专业出身的,对营销和互联网操作还是不太懂。当时我请了一个代运营团队帮我打理电商平台上的店铺,由于对线上销售模式了解不够深入,最后销售额没达到预期效果,让我第一次尝试就赔了将近十万块钱。”陈雨佳回忆起最初线上销售时吃过的亏,让她明白了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的产品。
“吃一堑长一智”的陈雨佳继续钻研各种不同的销售模式,拍短视频、写公众号、做直播、开线上店、推出网上“粮票定制”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陈雨佳家乡的“石板大米”真正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销量也比过去翻了一番。
“虽然这几年大米销售也受到疫情影响,但现在至少证明我的创新方式是正确的,没走错路,也受到大家的认可。”陈雨佳说,以后她也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销售模式的调整,争取让“石板大米”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肖源:海归女硕士回家乡种田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6HlZhz3ZoGaoc~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254802&x-signature=%2BRE6bIyjjCkMiKFlrXWMqBSzSnc%3D
“如果水稻检验过关,双方就可以达成长期的合作。”4月29日,肖源带着一名水稻收购商,到她一直帮扶着的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新连村两户残疾人家庭,收购他们尚未销售出去的水稻。对于这次合作,肖源信心满满,“之前我就已经检验过他们的水稻,一切达标”。
今年28岁的肖源是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高和村人,也是一名新兴职业女农人。在进入农业领域之前,她曾在俄罗斯留学7年,是获得全俄终身认证的优秀毕业生。
一位海归女硕士,为何成为了一名职业女农人?她的出现,又为村子里带来了什么变化?
刚回到蛇形山镇,村民们对肖源的经历感到十分惊讶,不少人甚至叮嘱自家孩子“读书可以学肖源,但是找工作一定不能”,甚至还有村民认为肖源在“作秀”。
面对村民的质疑,肖源用自己的坚守和实干进行回应。
肖源的果园逐渐走上正轨,不少村民坐不住了,他们找到肖源,希望她能够为村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恰巧,肖源在村里考察时,发现村民彭月南做的辣酱很好吃。2020年,肖源在村里建起了辣酱工厂,提供场地,请彭月南提供技术指导,带领十几位留守妇女开始做辣酱。
第一年,辣酱工厂从6月开工,一直忙到10月,生产了辣酱10吨,纯利润达到了60万元。在工厂工作一天的工资是200元,“每个人一个月就可以达到5000元,一年最少可以增加20000元的收入。”肖源回忆,此前,因为果树有一定生长周期,公司一直没有收入,工厂的收入给那些观望的村民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肖源这里工作。
2020年年初,肖源决定在姚桥村流转近1000亩耕地,种植水稻。由于准备不充分,很多农耕器械只能向其他种粮大户租借,可正值春耕,大家伙的机械都没有空闲的时候,肖源四处奔波,却没有借到一台机械。
“农机的一年使用时间只有农忙时,使用年限也比较短。”就在肖源准备自己购买农机时,她想到,为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统一调配农机,提高农机的利用率。
于是,肖源先后拜访了8名种粮大户,劝说他们,最终组建了一个种植面积超过15000亩的水稻种植联合体——娄底市和一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肖源购买了联合社里缺少的农机,同时,又带着大家伙到农资化肥生产厂家,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了水稻种植必备的化肥农药。为了解决联合体里种粮大户的销路问题,肖源利用自己的人脉,找到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开启“订单农业”的模式:耕种时,农业科技公司先向农户收取一定比例的种子款,在水稻生长期,向种粮大户提供技术指导,等到收获时,又收购所有的稻谷。“抵消了剩余的种子款后,其余的就是农户所得的。”肖源的这一做法让种粮大户们的成本更低,也能获得更好的技术种植水稻,而且也不用愁水稻的销路了。逐渐地,联合社又陆续新增了15户种粮大户。
姚桥村村支书宋友初记得,2018年,自己刚担任姚桥村党总支部书记时,村里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人居环境没有得到重视,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妇女,大家“没有多少精气神”,由于缺乏劳动力,村里不少土地荒废了。而现在,姚桥村的基础设施建起来了,人居环境变好了,村民们有了收入,闲暇时也有休闲娱乐的地方,日子越过越好,而这一切,除了上级政府和村支两委的努力,回乡的肖源也功不可没。
得益于姚桥村村委会将村民的林地、耕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流转这一“姚桥模式”,肖源不断扩大果园的种植规模,为村里提供了25个长期岗位,190余个季节性岗位,“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才可以得到发展,才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如今,蛇形山镇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选择回来,在“姚桥模式”的吸引和肖源这一“活招牌”下,另外一家公司也到了姚桥村,在这里搭建了蔬菜种植基地,“现在村里没有一块荒地”。
除了在肖源公司工作的员工,肖源也会向其他村民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彭艳山家住在姚桥村旁边的新连村里,是一名聋哑人,她的丈夫身体健全,和彭艳山家的情况一样,同村的村民朱冬香的丈夫彭勇南腿脚有残疾。受肖源的影响,两家人共同成立了一个公司,流转了村里300亩土地,种起了水稻。
肖源得知此事后,不仅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向彭艳山提供农资化肥,还提供农机和技术指导。前一段时间,肖源得知彭艳山和朱冬香的公司收获的水稻没有卖出去,还积极联系了收购商,解决了她们的销售问题。
“今天的我,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因为带动了妇女创新创业,肖源的公司被评为2021年巾帼创业创新基地,4月29日,从娄底市妇联副主席李力手中接过“娄底市巾帼创新创业基地”的牌子后,肖源告诉记者,能够获得“娄底市巾帼创新创业基地”,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省市县妇联作为娘家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作为新时代的女农人,她想更好地为三农发声,助力三农的发展。
从最初的匆匆决定要种树,到创立辣酱工厂、开展水稻种植,肖源坦言自己的压力一直很大,“我太想做好了”。她认为,创立辣酱工厂和水稻种植只是自己顺应村民和时代的发展,并不存在太多的野心,但现在,肖源说,她开始有了一点点野心,想要做“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
如今的肖源,在乡村振兴领域开始了更多的尝试摸索,和高校展开合作,生产更好的水果,建立民宿和旅游区域,打造“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为村民带来更多的财富。
张宸:女大学生成种粮大户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6HlZiREHWQQgD~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254802&x-signature=himDNUKGUbw63%2FdPNy01Bj9EMuk%3D
河北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90后”张宸2013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返乡,搞起了现代化农业,取得了亮眼的成果。
由于自小深知农民种地的辛苦,张宸最想做的是利用科技种田,解放农村劳动力。2011年,还在读大学的张宸去东北一地调研,当地在土地流转、全面托管的基础上,实行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这带动了当地的农业迅速发展,看到这些,她就想在沧县老家试验一番。回到沧县后,她和父母成立了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高出市价一倍的价格,成功流转土地近5000亩,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加、储、销一体化的生产服务。2018年,张宸又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搭建起了农业全程机械化平台,给11台农机装上了北斗导航和自动设备,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精准作业。这11台农机,一年光各项成本就能节省约100万元,并且这些农机每年还会到新疆和黑龙江等地,为当地提供农业生产服务,以此来赚取服务费用。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张宸又开始开拓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的途径,通过与网购平台合作、找主播带货等方式,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网上销售额2021年已经达到了110多万元。
到现在,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鑫翰”农副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宸福农场”牌杂粮品牌扶贫公益品牌、“鹏沃”牌小杂粮系列产品品牌商标,建设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共承包13900亩地,其中合作社自建基地6540亩,社员以土地入股7350亩,托管土地29500亩,2021年实现收入3157万元,同时也带动沧县兴济镇206户群众脱贫致富。1992年出生,刚刚三十岁的张宸如今已经成为了河北鹏沃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2021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成为沧州地区唯一获此奖项的青年。
随着农民种地成本增加和土地收益的降低,农村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家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一些土地因没有及时耕种变得荒芜。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张宸返乡创业,带动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重组,抓住农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利用自己的专业寻找答案,让土地成为了“聚宝盆”、大农业成为了“致富源”,为当地乡村振兴迎来充满活力的新局面。
张芳:擦亮“黑龙江农业名片”的青年农民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6HlZiwFL41i3z~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254802&x-signature=YCrLvDCfruLrJ1AjG%2FkXRcLXUws%3D
“80后”张芳出生于黑龙江省方正县普通农民家庭,凭着对农村、农业的热爱和艰苦付出,她从一个普通农民工成长为农业高级经济师,10余年来,她情系“三农”,吃苦耐劳、勤奋执着,奋战在农业生产销售最前沿,带领全体职工创业创新,2018年企业产值超过8亿元。
从80万元注册公司到如今固定资产3亿多元,从单一粮食贸易到销售300多种黑龙江特色农产品……11年的时间,出生于黑龙江省方正县普通农民家庭的张芳,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一个“和粮”时代。她创立的黑龙江省和粮农业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品牌大会中,经公众投票荣获了“黑龙江农业名片”的荣誉。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小就受到从事粮食贸易的父母的熏陶,张芳的成长经历伴随着很深的农业情怀,这也是她最终选择农业的初衷。11年来,和粮集团从粮食贸易发展为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06倍。
在公司的起步阶段,张芳有着这样的经历:顶着严寒凌晨随车收购粮食,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到南方各大粮食集散市场寻找客户;经历过“三九”天货车高速公路抛锚数小时,手脚冻出了冻疮;也经历过南方粮食贸易市场粮贩无理讹诈,被困他乡……
在坚守中,张芳和她的和粮集团一步一步成长。和粮的发展理念是打造食品安全的垂直平台,做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服务商。张芳认为:产品的品质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让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满意,和粮集团的稻米种植都是采用人工插秧、人工除草。同时,建立一物一码农产品绿色安全追溯系统,每个产品都有唯一可溯源的识别码,每个商品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ID”,力求做到一种一苗守品质,一物一码保安全。
公司先后设立有机种植基地6000多亩,有机认证产品22个;绿色种植基地6.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24个,通过了ISO90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同时引入欧盟、USDA、俄罗斯等国际有机认证,扩大境外高端市场的销售竞争力。
做企业要创新,要专注,这是张芳一直秉承的发展思维。在包装上,线上线下的产品区分开来,线下的产品包装简约、时尚,线上的产品包装图案可爱、颜色鲜亮。公司的线上产品经过了四代更新,第一代产品是普通大包装,第二代产品是精品小包装,第三代产品是膳食配比的混合装,第四代产品是研磨成粉的即食代餐粉。
张芳说,“包装只是吸引人们的眼球,是外表,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升级和开发,是里子。经过深度开发,挖掘产品的高附加值,一吨大米可以增值到两三万元,杂粮甚至增值到十几万元。”
线下销售依托覆盖全国的300多家和粮好客旗舰店,线上销售与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300多家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将粮食放到网上去卖。从2017年开始,公司与贫困村合作,把贫困村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公司销售渠道卖出去,每个产品的包装上都写着一句话: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张芳有这样一个目标,让黑龙江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现在,大米、杂粮、蜂蜜、山珍等两三百种优质农产品通过公司的销售渠道走向全国。让每家老百姓的餐桌上都有安全放心的食品是和粮集团的愿景,如今正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王伶俐:返乡创业做农业职业经理人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6HlacAA9N9mrl~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0254802&x-signature=RCfPvVmKONFNmrKzPjx%2FI7bxHwI%3D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作为90后优秀返乡创业女带头人,王伶俐2015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乡“种田”,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行科学管理,寻求新突破,同时,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经验植入农业合作社,实现了该村大量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入社农户转移增收,彰显了新时代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巾帼风采。
当好农业职业经理人,关键是做好“怎样种田”。在合作社,王伶俐对传统种田的方式进行了“变革”。
她用心改善种粮流程,生产过程完成了种子、农药、肥料的三统购,实现了机播、机耕、机插秧、机防、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每亩可降低成本200余元。
她精心开展农技赋能,通过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高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确保了粮食质量,提高了粮食产量。
为延伸产业链条,在成立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她组织成立了杨柳粮食烘储专业合作社和志全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入社土地3900多亩,服务面积达2.15万亩,入社农户达1500多户,年经营收入达1000余万元,2021年底入社农户每亩分红782元,实现稳定增收。
王伶俐先后组织成立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妇联巾帼合作社,实现党员带群众、妇联带妇女,带动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人数达600余人。
来源/全国妇联发展部
编辑/刘斌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 读书自有黄金屋。收获的金黄色会装满屋,还会装满很多屋。 这种故事听听就行了!
页:
[1]